本文共 3946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3 分钟。
dump 备份命令:
-S :仅列出后面的待备份数据需要多少磁碟空间才能够备份完毕;
-u :将这次dump 的时间记录到/etc/dumpdates 文件中;
-v :将dump 的文件过程显示出来;
-j :加入bzip2 的支持!将数据进行压缩,默认bzip2 压缩等级为2
-level:就是我们谈到的等级,从-0 ~ -9 共十个等级;
-f :有点类似tar 啦!后面接产生的文件,亦可接例如/dev/st0 装置档名等
-W :列出在/etc/fstab 里面的具有dump 配置的partition 是否有备份过?(这个是只有记录到/etc/dumpdates的目录下的内容才被提及到,如果在备份的时候不适用u参数,则不会说明有过备份)
dump -S /dev/sda1:/dev/sda1一般是boot分区,这里是查看如果需要备份boot的话,需要多少容量,也就是查看一个文件系统现在所占的空间大小;
dump -0u -f /u01/boot.dump /boot : 备份boot目录到u01目录下,文件名为boot.bump;u参数为记录到/etc/dumpdates文件内,不加u的话/etc/dumpdates文件内不记录这次备份;f命令不能少,就是f才能调用压缩(注意,这里的-f必须另外拉出来写);
dump -0j -f /u01/etc.dump.bz2 /etc :备份etc目录到u01目录下,含压缩功能,归档文件名为etc.dump.bz2,j参数为调用了bzip2命令,所以后面的后缀名最好为.bump.bz2来提示使用参数j来备份的文件,同上,这里的-f必须拉出来写;
加上j参数之后的文件boot.dump.bz2文件只有4.9M,比不加j更加小;
restore复原命令:
相关的各种模式,各种模式无法混用喔!例如不可以写-tC 啦!
-t :此模式用在察看dump 起来的备份档中含有什么重要数据!类似tar -t 功能;
-C :此模式可以将dump 内的数据拿出来跟实际的文件系统做比较,
最终会列出『在dump 文件内有记录的,且目前文件系统不一样』的文件;
-i :进入互动模式,可以仅还原部分文件,用在dump 目录时的还原!
-r :将整个filesystem 还原的一种模式,用在还原针对文件系统的dump 备份;
其他较常用到的选项功能:
-h :察看完整备份数据中的inode 与文件系统label 等资讯
-f :后面就接你要处理的那个dump 文件罗
-D :与-C 进行搭配,可以查出后面接的挂载点与dump 内有不同的文件!
restore -t -f boot.bump.bz2 :查看备份文件boot.bump.bz2文件里面都有哪些内容,和tar -rf etc.tar.gz 或者etc.tar.bz2命令一样道理;
restore -Cf boot.bump.bz2 : 查看文件系统与备份文件之间的差异
光盘写入工具:
mkisofs创建按映像档:
-o :后面接你想要产生的那个映像档档名。
-r :透过Rock Ridge 产生支持Unix/Linux 的文件数据,可记录较多的资讯;
-v :显示建置ISO 文件的过程
-m file :-m 为排除文件(exclude) 的意思,后面的文件不备份到映像档中
-V vol :创建Volume,有点像Windows 在文件总管内看到的CD title 的东西
-graft-point:graft有转嫁或移植的意思,相关数据在底下文章内说明。
mkisofs -r -v(可用可不用) -o system.img /etc /root /home :将root、home和etc统统烧制到system.img镜像中;v参数为显示压入镜像的文件,o后面接想要产生影像的档名;v参数我不加的时候也是这样的,汗…………?
mount -o loop system.img /u01/system :将镜像文件system.img挂在到u01的system目录下;
cdrecore CD烧录命令: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scanbus dev=ATA <==查询烧录机位置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v dev=ATA:x,y,z blank=[fast|all] <==抹除重复读写片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v dev=ATA:x,y,z -format <==格式化DVD+RW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v dev=ATA:x,y,z [可用选项功能] file.iso
-scanbus :用在扫瞄磁碟汇流排并找出可用的烧录机,后续的装置为ATA 介面
-v :在cdrecord 运行的过程中,显示过程而已。
dev=ATA:x,y,z :后续的x, y, z 为你系统上烧录机所在的位置,非常重要!
blank=[fast|all]:blank 为抹除可重复写入的CD/DVD-RW,使用fast较快,all较完整
-format :仅针对DVD+RW 这种格式的DVD 而已;
[可用选项功能] 主要是写入CD/DVD 时可使用的选项,常见的选项包括有:
-data :指定后面的文件以数据格式写入,不是以CD 音轨(-audio)方式写入!
speed=X :指定烧录速度,例如CD可用speed=40 为40倍数,DVD则可用speed=4 之类
-eject :指定烧录完毕后自动退出光盘
fs=Ym :指定多少缓冲内存,可用在将映像档先缓存至缓冲内存。默认为4m,
一般建议可添加到8m ,不过,还是得视你的烧录机而定。
针对DVD 的选项功能:
driveropts=burnfree :打开Buffer Underrun Free 模式的写入功能
-sao :支持DVD-RW 的格式
cdrecord -scanbus dev=ATA : 侦测烧录机的位置
关于烧录还没有学会,汗…………貌似有点儿难,鸟哥缩写的在这里,我贴过来以后好好研究研究
进行CD 的烧录动作
# 0. 先抹除光盘的原始内容:(非可重复读写则可略过此步骤)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v dev=ATA:1,1,0 blank=fast
# 中间会跑出一堆信息告诉你抹除的进度,而且会有10 秒钟的时间等待你的取消!
# 可以避免『手滑』的情况!^_^
# 1. 开始烧录: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v dev=ATA:1,1,0 fs=8m -dummy -data \
> /tmp/system.img
....中间省略....
Track 01: 168of 176 MB written (fifo 100%) [buf 100%] 10.5x. <==显示
百分比
# 上面会显示进度,还有10.5x 代表目前的烧录速度!
cdrecord: fifo had 2919 puts and 2919 gets.
cdrecord: fifo was 0 times empty and 2776 times full, min fill was 97%.
# 2. 烧录完毕后,测试挂载一下,检验内容:鸟哥的 Linux 私房菜 -- Linux 的文件压缩与打包http://vbird.dic.ksu.edu.tw/linux_basic/0240tarcompress.php[2011/12/2 23:29:07]
[root@www ~]# mount -t iso9660 /dev/cdrom /mnt
[root@www ~]# df -h /mnt
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% Mounted on
/dev/hdd 177M 177M 0 100% /mnt <==瞧!确实是光盘内容!
[root@www ~]# ll /mnt
dr-xr-xr-x 105 root root 32768 Dec 17 11:54 etc
dr-xr-xr-x 5 root root 2048 Dec 17 11:54 home
dr-xr-xr-x 7 root root 4096 Dec 17 11:54 root
[root@www ~]# umount /mnt <==不要忘了卸载
进行DVD-RW 的烧录动作:
# 0. 同样的,先来抹除一下原本的内容: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v dev=ATA:1,1,0 blank=fast
# 1. 开始写入DVD ,请注意,有些选项与CD 并不相同了喔!
[root@www ~]# cdrecord -v dev=ATA:1,1,0 fs=8m -data -sao\
> driveropts=burnfree/tmp/system.img
# 2. 同样的,来给他测试测试!
[root@www ~]# mount /dev/cdrom /mnt
[root@www ~]# df -h /mnt
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% Mounted on
/dev/hdd 17
本文转自 murongqingqqq 51CTO博客,原文链接:http://blog.51cto.com/murongqingqqq/1092349
转载地址:http://neqax.baihongyu.com/